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耀州窑遗址由黄堡镇、立地坡、上店、陈炉、塔坡、玉华等窑址组成。

唐三彩作坊出土的泥蹲狮坯件.jpg

耀州窑肇始于唐代,历经五代,北宋发展到顶峰,其刻花青瓷构图灵活生动,工艺技法娴熟,刀锋犀利圆活,线条流畅,号称“宋代刻花青瓷之冠”,印花布局规整,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宋代青瓷,更是耀瓷群秀中的翘楚。宋代以前耀州窑在王益区黄堡镇烧造,窑场沿漆水河两岸分布,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号称“十里窑场”。宋代以后,烧造范围逐渐扩大至立地坡、陈炉等地。

唐三彩窑址全景.jpg

耀州窑遗址是一处遗存丰富、博大精深的古陶瓷文化遗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数次调查和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数万平方米,清理出唐至清代的制瓷作坊和焙烧窑炉逾百座,出土文物标本300多万件(片),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达数万件。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唐三彩窑址和五代天青釉瓷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轰动。耀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实物资料,不仅向世人呈现了当时耀州窑蔚为壮观的陶瓷烧制场面,额展示了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并有力证明了耀州窑乃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无比辉煌的灿烂篇章。1988年,耀州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陕西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州窑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二十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150处大遗址保护单位。

唐宋瓷窑遗址全景.jpg

作为我国目前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序列性最强的古瓷窑遗址,耀州窑遗址是世界瓷窑遗址之最。统计显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三次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的大规模考古发掘,遗址区内先后出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标本300多万件(片),其中完整的或可复原的就达10000多件;揭露历代瓷窑100多座、作坊100多处。

耀州窑文物自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外地展出以来,一路风光,先后在上海、广州,日本的荻市、大阪、爱知县,西安、成都、杭州、南宁、江西等国内外城市展出,累计展出时间达57个月,参加人数达200多万人次。

唐宋窑炉遗迹.jpg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一些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不断考验着遗址生存环境。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身边大遗址的命运越来越关注,面对遗址保护工作的新形势,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耀州窑的文化遗存成为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保护遗址要因地制宜,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耀州窑遗址资源,我的思考是建设耀州窑考古遗址公园,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展示遗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以更开阔的视野,从遗址保护发展的角度统筹解决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谈到耀州窑遗址的保护,耀州窑博物馆馆长孙晓峰这样说。

不仅如此,建设耀州窑考古遗址公园有助于遗址保护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耀州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寻找到了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铜川市的文化品位,深化铜川特色,还表现在拉动内需、解决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铜川人居环境、丰富城市功能等诸多方面。

孙晓峰认为,耀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还可以缓解遗址保护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使二者从以往的冲突关系转化为现实中的共赢。


政府重视采取多种保护措施

政府重视考古发掘工作

政府重视考古发掘工作

铜川市政府对耀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极为重视,给予了极大支持。指派市文化局协助省考古所铜川工作站的征地,并调拨提供了一辆北京吉普汽车。耀州窑博物馆也积极参与发掘工作,在连续十多年的窑址发掘中,先后派刘本奇、任超、薛东星、王兰芳、杨敏霞、倪新安、仵录林、孙若鹏、赵丽、杨瑞余、党燕宁、王勇、董小兰、程秦安、王军等同志参加了窑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博物馆参加发掘的同志,在杜葆仁、禚振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窑址考古发掘的专业技能,对耀州窑的分期和时代特征有了深入了解,既提高了干部的业务水平又为未来新建的博物馆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

重点遗址建厅保护

重点遗址建厅保护

1986年5月11日,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了陕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的《耀州窑遗址保护大厅设计方案》,1987年7月2日,耀州窑博物馆建设项目之一的“唐宋遗址保护展示大厅”建设项目破土动工,拉开了耀州窑遗址保护、展示、科研项目建设的序幕。市文化局负责此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设项目,董一俊、李自力多次穿梭在铜川与西安之间,在建设和施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内首座具有耀州窑文化元素的现代化窑址保护大厅,于1988年12月建成开放。该保护展示大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陈列着耀州窑宋代一组两座窑洞式制瓷作坊,以及唐、宋时期的烧瓷窑炉。宋代半地穴窑洞式制瓷作坊内,还较完整的保留了整个制瓷的工艺流程,是耀州窑鼎盛时期制瓷工艺的缩影。

博物馆选址建厅

博物馆选址建厅

文物安全一直是博物馆的生命线,耀州窑遗址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始终被市政府和局、馆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为耀州窑遗址设立了文管所,并编制10名工作人员;给新建的耀州窑博物馆编制30名工作人员,保卫人员就占了10名,大大的超出国家对博物馆保卫人员比例的要求,在全省也实属罕见。耀州窑遗址和博物馆保卫科的同志常年工作在一线,发挥人防主观能动因素,他们打破了正常人的作息时间24小时轮换作业,“死守硬看”、恪尽职守。在分管安全的馆领导李自力、张玉玺、温高社以及保卫科长王超君、胡爱波,和遗址文管所所长倪新安以及保卫科同志二十余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无私的奉献下,才换来耀州窑博物馆文物安全20年无事故的佳绩。

列入正式编制

耀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新的重要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刘华清、胡乔木、谷牧、李铁映、黄华、马文瑞、王光英、陈慕华等,以及国内学界著名学者专家宿白、石兴邦、朱伯谦、冯先铭、耿宝昌、叶文程、李辉柄、宋伯胤等,及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到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察参观。与此同时,铜川市政府也加快了对耀州窑遗址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1984年,铜川市政府批准成立耀州窑博物馆、铜川市博物馆,两馆一址合署办公,编制12人,正科级建制。至此,耀州窑博物馆从市艺术馆分离出来有了正式机构。从1985年开始,铜川市的领导和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的负责人多次到国家,省计划、财政、文物部门汇报遗址保护和建馆工作。

成立文物保护机构

耀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新的重要发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刘华清、胡乔木、谷牧、李铁映、黄华、马文瑞、王光英、陈慕华等,以及国内学界著名学者专家宿白、石兴邦、朱伯谦、冯先铭、耿宝昌、叶文程、李辉柄、宋伯胤等,及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到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察参观。与此同时,铜川市政府也加快了对耀州窑遗址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1984年,铜川市政府批准成立耀州窑博物馆、铜川市博物馆,两馆一址合署办公,编制12人,正科级建制。至此,耀州窑博物馆从市艺术馆分离出来有了正式机构。从1985年开始,铜川市的领导和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的负责人多次到国家,省计划、财政、文物部门汇报遗址保护和建馆工作。